四川筠连苗族芦笙文化 传承若契其领“诎三”而顿
——--记筠连苗族传统芦笙曲控管、苗语与复式简谱之活用
编辑:苗阿 文:王友林(筠连)
吹笙吹笙,鼓簧鼓簧。
仍然适用于苗家有米酒,以燕乐嘉宾之意。
然,有谁领悟,在吹笙鼓簧传承之际,如没有台下十年功,那来台上一分钟献艺?
因此,若契其领,“诎三”而顿之。
这,“诎三”,即掌握苗族传统芦笙管控、苗语、复式简谱(改良后)之三要领,往下学就容易了。
那么,是否顺者不可胜数也?
此刻,只想用先秦荀子《劝学》里的一句“学不可以已”来送给苗家初学者们。反观《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便,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只想浅析的,仅限于四川省宜宾筠连县。该县坐落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与云南盐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内与高县、珙县相邻。
如高峰村的林农组聚居的苗族,其芦笙文化完全是复古的,该村是大雪山镇下辖的行政村。
而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像这样的复古芦笙文化,在筠连下辖,有多个苗族乡。但,也仅限于60年代、70年代的一个群体,会演绎芦笙。
惊醒之余,70后苗家老师们,就担起了传承传统芦笙文化的瑰宝,濒临失传之际,他们游走在这边缘创新的同时,不断地走访各个苗寨,记录、装册等传承。
那,怎么教学?
当然,是采用言传口授的方式。老前辈们,均把苗族传统芦笙曲、唢呐曲等文化,记忆在脑海里,然后言传身教。再通过模仿管控、唱、吹等古老的方式,盛行地传承下来。
殊不知,当下不会苗语的后生们不在少数,却成了学芦笙的拦路虎。
既然如此,传承苗族芦笙文化、苗语是灵魂,而心魄是复式简谱,连载于苗族芦笙的管控,演奏技艺方能迎刃而解。
首先,从管控出发。
比如传统苗族芦笙,大多是六管。
而这六管音为(5---6--1---2---3----5)五声音阶形式,来进行和音演奏,偶尔也出现单音。
那么,新手的学者,对这五声音阶,双手该如何管控呢?
接下来,要从双手对笙兜的管控来分析。比如左手的大拇指,控制上管音位是3,而食指控制中管音位是5,中指控制下管音位是6 ;而右手的大拇指,控制上管音位是5,食指控制中管音位是2,中指控制下管音位是1。
当然,左右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就要插入芦笙兜前方的下管和中管之间的空处,略弯微微扣着两边的中管。假设笙兜小,可以分开小指往后插,扶夹着芦笙笙兜。
特别地,筠连县苗族芦笙曲,是采用单管、多管和音组合演奏出来的乐曲。既然如此,不难看出,复式简谱、与苗语集合,会有惊人之处的。
其次,苗语融合中濒临沉灭?
那么,如何把吹芦笙的发音与苗语的活用?
当然,要先懂苗语,且是苗族人的语言。语言,是若干时代的产物,精炼起来,比任何基础、乃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存得长久得多。
既然如此,如何?
相对于苗语活用,大体是以下的组合。
譬如苗语“zhol lol”音译就是“卓洛”,在指法上就是左手和右手的食指同时按着管孔吹出的发音;
恰到好处之余,又如苗语“dongb longb”音译,就是“动笼”。那么,在指法上就是左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同时按着管孔吹出的发音;
接下来,这好比苗语“dak lak”音译,就是“搭蜡”,在指法上就是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同时按着管孔吹出的发音。
不仅如此,苗语“dal lal”音译就是“淡蓝”,在指法上就是左手的食指和右手大母指同时按着管孔吹处的发音;
接踵而来的苗语“dat lat”音译,就是“耷拉”,在指法上就是右手的大拇指按着管孔吹出的发音;
这不难看出,苗语“dit lit”音译就是“滴嘞”,在指法上就是左手的大拇指按着管孔吹出的发音;
纵观,苗语“daf laf”音译就是“哒辣”,在指法上就是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同时按着管孔吹的发音;
恰到好处地,可以把苗语“zheul”,其音译成“哲”,在指法上就是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同时按着管孔吹的发音。
这,不得不插上一句,在学习用苗语念筠连传统芦笙曲《ghenx zhus gel哽祝给》时,开始一句如“dal lal lak daf daf lal lal, daf lak lit daf longb daf lak 。”其音译为:淡蓝蜡哒哒蓝蓝,哒蜡嘞哒龙哒蜡。
别小瞧,就这么一句,采用N个乐管组合而成的演奏。
首先分析,“淡蓝蜡哒哒蓝蓝”这句;“淡蓝”两个音,都是由管音“55”组合发出来的,也就是说,左手食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蜡”这个音,是由管音“52”组合发出来的。
也就是说,右手食指和大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哒哒”这两个音,是由管音“51”组合发出来的,右手中指和大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蓝蓝”两个音,是由管音“55”组合发出来的;左手食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哒蜡嘞哒龙哒蜡”。
巧了,“哒”这个音,同上面的“哒哒”,是由管音“51”组合发出来的,即右手中指和大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蜡”与上面相同。
而“嘞” 是由管音“3”发出来的,也就是左手大拇指按着管孔吹或吸“哒”同上“龙”这个音,是由管音“63”组合发出来的,即左手中指和拇指,同时按着管孔吹或吸“哒”,同上“蜡”同上。
再其次,了解复式简谱。
如按照六管音“6---1----2---3---5----6”五声音阶的芦笙演奏编复式简谱,同前面讲的六管音“5 ---6---1---2----3----5”五声音阶的芦笙演奏时,编指法对应即可(不区分音高,只要芦笙管对应,指位和前面一致)。
然而,难题来了,一些不懂苗语的爱好者,怎么办?
不妨试试,用六管音“5 ----6----1----2----3----5”五声音阶的芦笙演奏时,就要看用“5 ----5”调制成的复式简谱进行演奏。
那么,不懂苗文不要紧。可以用六管音“6---1----2----3---5---6”五声音阶的芦笙演奏时,就要看用“6 ---6”调制成的复式简谱进行演奏。
也许,有爱好者会问,只熟悉用一把已经熟悉的芦笙。很简单,换一把芦笙的时候,演奏方式不变。
不难看出,筠连苗族传统芦笙曲,是按照口口相传方式,老师用苗语念芦笙曲调,学生凭借自己的记忆力记下来,按照老师教的指法进行演奏训练的。
演奏芦笙的技巧多样不同,老师教授技法不一样。但是大多都是一口多音配合一口一音进行综合演奏的。也有学会颤音、弹舌嗒嗒嗒……、吐音(单吐、双吐……)等演奏技巧。
还有些爱好者,愿意自己创新编指法,演奏曲调也很优美。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创新,都要把握好“万变不离其踪”,不要随意调整节拍,不能改掉主曲。
因此,筠连的每一曲传统芦笙曲调不改变,基本指法也不变。
比如相同拍位上同时演奏出和音,相对于复式简谱,在相同拍位上,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名,在芦笙上演奏时,发出的音而形成的和音。
如下图所示:记录筠连苗族芦笙《哽祝给》的第一句 。
王友林(苗族文化传承人之一)
王友林,男,苗族。1992年宜宾师范毕业,8月分配到筠连县腾达镇新民民族学校参加工作;生于1971年9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大学学历,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当下,是苗族文化传承人之一 ,经常活跃在苗族学术会议上,并曾多次受邀在四川各区域苗族论坛、歌曲创刊等发表演讲。
人物简介
曾被评为“宜宾市促进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中共筠连县党代表等。
热爱音乐,曾获得筠连县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教师音乐技能比赛二等奖。擅长演奏传统芦笙,经常组织县内的花山活动,组织苗族迎宾仪式。筠连县花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演奏)传承人。
精通西部苗族语言文字,熟练使用苗文记录西部苗族传统文化,能准确对苗汉文进行互译。筠连县苗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党支部书记及副会长(秘书长)。
且是筠连县芦笙协会常务副主席,筠连县书法家协会会员,筠连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筠连县中学民俗文化工作者。
人物简介
1992年宜宾师范毕业,8月分配到筠连县腾达镇新民民族学校参加工作;
1993年被腾达镇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教师;
1994年至1999年担任新民民族校校长。
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被评为“宜宾市促进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宜宾市市长刘婕亲自颁发证书。
1999年至今在大地学校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曾担任大地学校办公室主任,担任大地小教党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其间,多次被选为党代表,出席中国筠连县党代会、中共腾达镇党代会。
苗族文化传承经历
接受筠连县民宗局安排,自2006年至今,我一直从事全县苗族文化培训工作。
由筠连县委 县政府于2013年5月借调团林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建设,布置苗族文化一条街。
同年8月,由筠连县委 县政府借调到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
一方面协助领导代县委 县政府拟筠连县五年发展规划方案(草案),把筠连县具体建设发展规划等情况详实报送四川省人民政府;
为筠连县尽快批准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作扎实的筹备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1月10日批准筠连县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
另一方面,从事筠连县民族文化工作,组织民族文化工作者对筠连县苗族民间文化展开挖掘和积极传承。
为筠连县苗学会会歌《奔向和谐明天》谱曲翻译苗语文字;
为团林苗族乡乡歌《神秀苗乡》谱曲翻译苗语文字;
为高坪苗族乡英雄村村歌《梦想就在眼前》谱曲翻译苗语文字;采用简谱苗文记录整理苗族古歌、礼词、唢呐曲、芦笙曲……等资料。
也成功使用苗文翻译《筠连苗家情歌》第一集。
同时,筠连县民宗局领导亲自带领到全县各个苗族聚居区去寻找芦笙演奏家、唢呐演奏家一曲曲的演奏,做好录音,录好视频,现在已编辑整理出筠连县第一本苗文和简谱版本的《筠连县芦笙曲集》以及《筠连县苗族大唢呐曲集》。